《關店日記 6》
最近不約而同,不只一位年輕朋友私訊我,他們也想開書店,詢問我意見。我不禁想起當初想開書店的自己,那個一旦夢想被點燃了,打死不想退的自己。除了個人想開書店,也有一些單位徵詢,合作複合式書店空間的可能性,大家都知道書店不可能賺錢,想到的不外乎結合輕食、選物店概念。
在我個人心目中,一家有趣的書店,應該是要能勾引起人求知、探索的慾望,探索那我們所未知的世界;理想的書店店長,就是藉由說書,讓讀者忍不住也想把書買回家看看。這幾年我覺得最有成就感,而且百聽不厭的,就是有人告訴我:「天啊!你怎麼發現這本書的,太好看了。」、「上次你推薦了XXX書,還有沒有類似的?」
不過,很可惜的是,書是一種低利潤的商品,即使是依定價銷售。所有低利潤商品,都必須要有銷售數量,才會有足夠獲利撐起一家店。所以大家便想方設法,希望增加其他營業收入,不論是餐飲、咖啡、商品、辦活動等,在在都需要諸多精力投入,然而投入這些為了讓書店得以生存下去的業外業務,還剩多少時間可以充實自己對書的了解呢?其實我常常是很心虛的。
我最近接了一個很有趣的案子,是擔任『緩慢金瓜石』旅宿空間的選書人,依『緩慢金瓜石』的品牌特色,除了替書房選書外,也替『緩慢金瓜石』的每個房間命名,以16本書的書名去命名。這16本書擔負著替『緩慢』傳達一種旅行生活概念的責任,透過書籍本身、我個人對書的想像、旅宿實體空間、以及行旅至此的旅人,將會因為這樣機緣產生有形、甚至是無形的交流,這讓分享閱讀,以及一本書以更多元方式呈現,是我真心想做的事。至於經營一家以書為主的空間,為了生存,不得不把時間耗在其他業外業務,經過這幾年試驗,我只慚愧地覺得自己離閱讀越來越遠。
其實難經營的並不只有書店,包含咖啡店、展場空間、甚至民宿,都不再可能只單純是一家XX店,不論是什麼空間,空間本身與消費者的體驗交流越來越重要。大概就是現在很多人在談的,實體空間的體驗經濟。經營者必須策畫很多話題,吸引消費者進入你的空間。書店的體驗經濟可能是活動交流、可能是策展、可能是課程、也可能走出戶外…。一家獨立書店的選書很重要,但很會選書,讀者若沒有一個走進書店的動機,書架上的書再好也不會被發現。而一家有內容的書店,要能善用讀者體驗機會,讓書與人之間產生有意義的交流。選物一樣;餐飲也一樣;旅宿空間也一樣,需要不斷創造話題吸引新客人、黏住老客人。同時,不可避免地,書店空間也必須和各式空間相競爭,因為大家都不斷試圖創新空間的新體驗形式。這些事,其實和單純「想分享閱讀」是有點距離,也不是一個人容易完成的。因此,我想給”想開書店的人”衷心意見,想一想你對經營書店的想像是什麼?如果只停留在結合餐飲、選物、活動等,請原諒我直說,這離一家有趣的店還有距離,在台北並不缺這樣的「店」,甚且有些非書店空間比起書店更能詮釋書。
上週很意外地,背包客棧棧長「小眼睛先生」突然蒞臨旅人書房,謝謝他對書店的關心,早在我開始學習自助旅行階段,背包客棧便一直有如自助旅行者的燈塔般存在,在這個公開論壇,你能看到「小眼睛先生」現身,大概不是有大事公告,不然就是有糾紛他出來主持公道。
我久聞他也是個小說創作者,很好奇他喜歡看什麼書?不過沒等他挑自己想看的書,我突然想推薦『寂寞島嶼:50座你從未也永遠不會踏上的島嶼』給他,我一直覺得這本書是對背包客最好的詮釋。這本書所介紹的50座島嶼,吸引了旅人探索世界角落的好奇,即便你已走過千山萬水;這本書的50座島嶼,儘管小到連地圖上都不一定顯現得出來,但每一座島嶼卻都各有故事各有背景,他們孤獨卻遺世獨立般存在,一點都不虛幻,有如每一位獨自背著背包上路的旅人,也許孤獨,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,真實不虛。身為背包客棧的棧長,能不擁有一本嗎?
聽完我的說書,小眼睛先生說:你確定你捨得關掉書店不賣書?謝謝小眼睛先生,這是對我最好的恭維了。我確定我喜歡分享我喜愛的書,至於要不要賣書,那真的是另一回事了。